学习武术,需要真正地爱好它,并且要花时间去学习它,然后,才是方法问题。武术可以自学、可以看书学,可以博览群书而练习之,但是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还是很必要的。
武谚讲:“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人的,尤其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经验,不能学到,而想全靠自己从头再来,那太可惜,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读书、看视频、听录音等是一方面,甚至你找几个人实际切磋、交流,相互磨砺,也只是一方面,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需要口传心授,需要比较直接的感应传递。那种手把手、心递心地传递武术玄妙的感觉,若不亲自体会是不知道的,并且这种感觉和体会难以完全表达。还有,很多动作,自己做过千遍,但,一旦接触到对手的肢体,那感觉就和自己独练时不一样,而且,一旦接触到对手的应变,马上就存在一个你如何应变的问题。这种千变万化的问题,远超“千古无同棋”的相对规范性,具有应变经验的老师亲临、亲见、亲感了,才能给你以具体的指导。
当你受到多种进攻,当你的肢体受到外力了,尤其是受到多种外力了,你如何应变?其中很多是细微、奥妙的东西,而且,中华武术很多的奥妙是在于此。很多动作的奥妙,尤其是应用的奥妙,包括它在很多情况下的变化,包括二力乃至多力相逢的处理奥妙,还是需要知道该奥妙的老师的示范及讲解的,否则,几千年传下来的奥妙,自己很难一时悟到。并且此种奥妙,即使有合格的老师的示范及讲解,也是难以完全表达的;也需要学生对老师在场景中所传递感觉的辩证接受及理解,日久的训练、体会,从而化成自身的思想,乃至神经及运动系统的功能。 我这说的是单纯的技术上的问题,至于武术圈内的历史经验,更离不开一个好老师的教导。
学习武术,初始时要认真体会所学技术(比如:基本动作、典型技术、招法、套路、规范、一般原则等)的含义,然后,才能正确地突破教条进入相对自由的王国。学习武术,即使到有所成就的时候,也需要虚怀若谷,才能有包容,有容纳,才能学得进去新的、有益的东西,才能融会贯通,才能不断地进步。 武林中有“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的说法,是说高明的武术家,往往需要师从多人;对此,习武者还要处好各师长之间的关系。
学成武术还需要能够以万事万物为师。比如以螳螂、蛇、虎、鹤、风、水、大海、高山、树木(青松、藤蔓、胡杨等)、花草、醉酒者、少儿、赤子等为师。 但即使有再好的老师教你,如果你没有较充分的练习及实战,仍然是没有充分的临战胜敌的经验及把握。
而在临战及实战时,如果没有充分足够的休息,没有良好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也发挥不好自身的能力。这种心理和精神调节的学习、训练及总结,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武术学习,还需要注意对环境的选择与改善,需要注意在不同环境中练习,既有利于认识及汲取各种不同环境中的优点,也为各种环境中的技击做准备。比如:既要在安静的环境中练习,也要能在人多、吵闹等环境中练习,以练习自己在人群中行为的胆量、心理稳定性等素质。
学好武术简单地说有九个要素:博学、练习、好老师、悟、实战、虚怀若谷、精神、环境、不断提高。谈到实战,则不可强求,要看机缘,还是以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为好。对此,变通的方法,就是可在同志之间,多多做近于实战的切磋,多在大庭广众下进行训练或表演,以练胆气等;多做基于各种实战情况的思考、训练及推演等。有足够的思考、准备及训练,才能无患。
最后,练武术还需要能够和自己的生活实现完美的结合,包括能有一个适合练武术的比较好的地理及人文环境,如果不能够把练武术和生活很好的结合,那么,最终对武术的热爱及训练,会退让给生活本身。武术和生活结合的良好程度,也可以说是能否学好武术的第十个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