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被称为博大精深的缘由,一方面是因为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拥有千姿百态的套路内容,这也是武术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的重要特征。 项目繁多的套路内容在为武术构建一道特殊而绚丽的风景线的同时,也给武术的现代化化发展带来了障碍。在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现代化浪潮中,武术现代化选择以竞技化为主导与核心。技术风格和动作标准的迥异给武术竞赛评判带来很大难度,成为制约武术竞技化发展的瓶颈。 在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马良发起创编的《中华新武术》应运而生。《中华新武术》是以传统武术拳技和摔跤术等为素材,结合西方“兵式体操”的操练方式而创编的新式武术教本。《中华新武术》的推出不仅解决了传统武术不便竞技的难题,还为武术的社会化推广提供了超越门户藩篱的新的武术技术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武术竞技化发展的新形势,原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要求,在查、华、炮、洪和花拳等拳种的基础上,创编了长拳和长拳类器械三个等级的规定套路;进而按照长拳的技术规格制定了自选拳械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此后又进一步规范了太极拳和南拳,逐步形成了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体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举国体制”的助推之下,竞技武术套路不仅是武术竞赛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武术社会化发展的技术依据,由此造成运动员的技术等级、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武术的国内普及乃至国际化发展,都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武术拳种繁多、各呈异彩的传统特色,逐步演变为竞技武术套路的“一枝独秀”。 竞赛规则的导向作用使竞技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平时的训练以难度动作、功架练习和演练水平为主要内容,以控制训练负荷为主要手段,套路编排以运动员的具体条件为前提,对武术技术动作的理解也更多地体现于衔接顺畅与艺术审美,不去探究动作的攻防用法,导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随着老一辈竞技武术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竞技武术套路对技击属性的体现日趋淡化。 为实现武术进入奥运殿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竞技武术套路逐步去适应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规范。随着难度动作的不断加大与运动员演练水平的日益提高,竞技武术套路在竞艺的道路上越走越尖端。当观众在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高飘优美的动作演练所叹为观止的同时,自然也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竞技武术套路的精英化现象是其在竞技化道路上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但脱离大众也是武术套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现实。 竞技武术的迅猛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武术活动形成强大冲击。世代承袭的传统武术寻觅不到交流与认同的机会,纷纷抛弃传统,效法竞技。在当前的传统武术套路演练中,经常会看到一些选手为了追求套路的观赏性,将一些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动作大量添加于传统武术套路之中,以致形成差异较大的两种技术内容,使传统武术失去了原有的风格与特色。更有甚者,除了起势与收势,中间的技术内容基本上全是长拳类的竞技武术动作。照此以往,传统武术将逐渐失去其固有的风格与特点,而走上竞技武术发展之路。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区域性武术拳种套路,虽然动作朴实,注重实用,由于未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习练人群日渐减少,以至于处于濒危的境地。 丰富多彩是传统武术套路的突出特点,但在竞技武术套路的强势引导下,武术套路趋同化趋势日渐明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模式:套路完成时间一般在1分20秒左右,有难度动作,必须有起式和收式等。传统武术套路则是从实践出发,以实用为核心,套路可长可短,很少有跳跃和旋转的难度动作,也不一定都有起式和收式。譬如翻子拳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素有“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说法。如果按照竞技武术套路的模式来审视传统武术套路,必然会对武术套路形成错误与片面的认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武术套路的功能与价值是当代武术发展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武术套路的现代化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所在。对于武术套路现代化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突出艺术性,又要保持技击性;既要向奥林匹克殿堂迈进,又要服务人民大众;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武术套路的现代化之路才会越走越广阔,武术套路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