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顺序与方式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1-5-25 15:15
标题: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顺序与方式
古武术的分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
写过了我的理解和研究。
在元朝以前的战阵武将武术是先练力气,
在力量足够的前提下,练兵器技术招法。
事实上练习的都是单招。
就是敌人的兵器从不同角度攻上来,
我应该如何应对与反击的方法。
当然,应该还有如何才能站的稳的练法。
但是,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
元朝之时由于在全国禁刀械等兵器,
民间百姓想习武的只能练徒手格斗。
于是,才有了拳法的大发展。
在元朝之前都是器械的格斗。
功力,功法也大多数在器械上找。
现在的武术已经大多把各种武术整合。
各门派都有类似的技术招法。
现在流行的,也就是元朝之后的练法。
一般情况下是先练习桩功,
也有先练习力量的,
大部分的传统武术,
都是从抻筋拔骨开始。
各派功夫略有不同,
在桩功中:
少林寺练四平马,
就是一个动作反复练一般是实战招式。
今天就以咏春拳为例。
单操动作:
例如:咏春的日字冲拳。
传统的练习方法就是打一万拳每天。
形成反复练习后的身体记忆。
当你的劲力有了,基本招式会了,
并且身体有了基本招式的记忆了。
再学简单组合招式。
例如:咏春的摊打。
再练步法,身法,再学实战。
先假手喂招,再穿护具实战。
这也是我现在教拳的顺序。
咏春拳练钳羊马,
形意拳练三体式,
太极拳练无极桩~~~~~~
然后是找劲的过程。
现代传统武术中也有用器械找劲的。
一般情况都是先有抻筋拔骨,
练出了真正的武术的基本劲力之后,
之后学单式也叫单操。
我有时也会让刚来学拳的弟子,
直接上来就与我学拳时间长的弟子,
实战的时候。
目的是观察他的技术水平与特长。
直接令其与师兄对打,
擅长移动的灵活的,
以后教学之时,
就多教授其步法,身法的灵活。
擅长力量的就多教授
其刚猛的打法,拳法。
同时打斗过程中,
我也可以观察出,
他技术、身体各处缺陷,
针对这些结果,
对其制定适合他的训练计划,
(即各种基本功练习),
此即谓‘因材施教’。
此时再教其桩功时就可有选择性的教,
单操动作也可选择。
再之后的组合动作也会不同
众弟子所学不同的。
身法,步法也是。
大师兄擅长刚劲,
二师兄可能擅长柔劲,
小师妹可能擅长步法。
和现代教育体系比较,
传统武术的教授过程是非常科学、
规范而有效果的,
这种教育方法才能真正的实现
‘有教无类’。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
各种体型的武术人才
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现在大部分人的教授方式
已经逐渐走偏了。
无论你长的什么样,
身型大小,都学一样的。
现代中国的武术更甚,
比赛时不论身型大小,
一个标准打套路。
(此武术已不是实战武术了)
古代武术中来源于战场的古武术,
大多是简单的直接的动作。
例如:形意拳。
战场之上都是集体作战,
初始并无个人战力之说。
比如说,实战棍法的劈,
并无左右大扫动作,
其劈多为上下直劈,
来源于战阵中左右为战友,
我只需顾忌前方即可。
古武术中的保镖类武术,
大多数为单人对战的。
所以,他们的打法与战场武术略有不同。
初时的功夫大多是练器械的杀人术,
到元朝的禁刀,清朝的全面禁武。
(民间不准习武)
这个过程是逐渐从兵器向徒手
转化的过程,不能练兵器了,
就只能转化为徒手。
此时为便于练习逐渐
出现了连在一起的动作,
形成了武术的套路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
更是厉害竟然加入了
所谓美学因素,
最终形成现在的
所谓漂亮的表演套路。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有武术套路,
都是建国后五十年代左右开始编的。
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古代武术的套路。
我师父说过一个简单的形意拳套路,
与外国的国标名字相同,内容却大不一样。
真正的古武术,每一招都是要人命的打法。
而且,是连环施展,绝不给对手任何机会。
打倒还嫌慢,不打死不停手。
而同名的现代武术几乎没有一招能用能实战。
在真正的传统武术中,
技击是核心,套路仅仅是副产品罢了。
传统的中国武术,
往往都是从兵器学习出发。
传统武术的教授方法决定了
传统武术的学习是‘实战为主,
按练习者个体身形不同
以不同基本功加以训练’的模式。
因此传统武术的基本功
练习是混杂在实战过程中进行的,
是为实战服务的。
并且多种多样。
例如:
八卦掌主柔其拳法以快速移动的身法为主。
咏春拳也主柔,却以灵活多变的手法为主。
这样的学习顺序和如今
入门先练几天基本功,
然后学习套路,
再学习兵器的套路。
是完全不同的。
练太极拳打什么
二十四,四十八,八十八式
的全是套路,
练形意拳打什么,
五行拳,十二形,安身炮,
也都是套路。
并且,此套路还是所谓改良的。
就是去掉了杀招的。
套路并不是不好,
但是它只是武术的副产品。
现代中国武术确把它当成
主产品来学习,练习,
难怪不能实战的武术家越来越多。






欢迎光临 (http://wugongmiji.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