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被格斗术KO的传统武术:神话光环褪却之后,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1-1-6 16:37
标题: 被格斗术KO的传统武术:神话光环褪却之后,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2020年5月17日。武术业余爱好者王庆民在后台,紧张地做着热身运动,表情严肃。这一场比武切磋,他即将要对线的是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五鞭教学法创始人、63岁高龄打败英国拳王皮特、徒子徒孙桃李满天下的传统武术大师,马保国。王庆民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忐忑:
"因为网上一些视频都说明马保国是很厉害的,因此我很担心自己,但是作为一个运动员,一个传统武术爱好者,既然报名了,所以已经没得选择了。"

(马保国与王庆民之战)


他没有预料到的是,自己即将因三十秒钟KO传统武术大师一举成名。紧张的王庆民,还不等马保国使出他"移"与"化"的功夫,便用格斗术的招式,觑准破绽,直击面门,让武术切磋,变成单方面的殴打。这一场闹剧,也在看客们"惨了,惨了"的惊呼声中落下帷幕。
这已经不是传统武术第一次狼狈落败了。传统武术这个词,似乎已经与"江湖骗子"挂上了勾,由曾经被啧啧称羡的"功夫",变成了遭人耻笑的把柄。那么,传统武术,当真只是一场"骗局"吗?它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马保国)


一、20世纪以来传统武术的惨败
马保国不是第一位被30秒KO的传统武术"大师",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位。这从有记载的历代中外擂台赛上可见一斑。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传统武术与泰国格斗术泰拳之间的斗争。
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全方位入侵中国,中泰之间的武术切磋由此开始。我们不妨把时间调回到1921年。这一年,任职于上海精武会,名震大江南北的"鹰爪拳"名师陈子正,受拳击总监拍耶难铁盛的邀请,参加中泰比武,对线泰国柯叻府拳师"高原虎"乃央,仅三招,便被踢中下巴晕倒。

(泰拳)


1922年,中国硬功鼻祖,福建拳师赖铁虎同样应战这位泰拳高手乃央。此人身长体硕,硬功精通,传言能徒手碎大石,却仍然被打败,浑身是伤,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才痊愈。
此后陆续有名家名师挑战泰拳,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好的战绩是一位叫李德的人,与乃央打了个平手,双双倒地,挣了国人的脸。但问题在于,这个李德本是一个杀人犯,有点武术的底子,逃亡泰国,又学的好几年泰拳,才与乃央打个平手。这仔细推究实算不得传统武术的功绩。随后在1924年,中国福建的鹤拳高手在与泰国拳师乃桐对决的时候,被一肘顶到天灵盖,当时就死在擂台上。这件事造成了极大轰动,此后数年,都没有再进行过中泰的比赛。

(传统武术与泰拳)


建国之后,又陆陆续续有传统武术对战国外格斗术的比赛,却几乎都是传统武术狼狈落败。那些国内名师,纷纷在国外强大的竞技拳法下败下阵来,一触即溃。昏迷重伤,不计其数。
而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中泰之战,是18年的少林寺武僧一龙与泰拳拳王杀玉狼之间的对线,虽未颜面尽失,但终究遗憾,以败告终。
以上种种失败案例,都会让人忍不住慨叹,从而怀念起它曾日的辉煌。

(中国传统武术)


二、传统武术的背后,是曾经辉煌
传统武术,是我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地位堪称国粹。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春秋的"角力手搏",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礼记》里言: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可以看出,传统武术从源头开始,是跟军事技术息息相关的,为的是在战场上直击要害,一招制敌。

(角抵)


秦代,"角力手搏"更名为"角抵",并冠以了"讲武"之名,与原先的军事目的大相径庭,明显具有了观赏娱乐的成分。晋代它更名为"相扑"。形式就如同日本的相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相扑在宫廷贵族中流行,《北齐书》中记载,贵戚家庭们,常:
"角力批拉,不限贵贱"
玩相扑的时候,贵族平民一律平等,没有身份的高下贵贱,甚至有时会打出人命。《北齐书》记载南阳王绰,常在角抵相扑的比赛中"正当杀人"。

(角抵)


唐代,国家为选拔军事人才,实行了"武举制",武艺的强弱高低,成为改变命运,进身仕途的评价标准。这让唐代习武之风大盛。而又因唐代昂扬开明的风气,士人有任侠风尚,仗剑远游,快意恩仇者,不胜枚举。大诗人李白便作《侠客行》以赞之: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诗里所言"十步杀一人"的功夫,不失为传统武术最好的彪炳。

(《侠客行》书法作品)


宋代,文人地位提高,更多的士子弃置刀剑,改向书斋下功夫。元代对于武术的压迫更甚,异族统治之下的汉人生也困顿,习武更是不可能的事。传统武术为了自救,而转移到了当时兴盛的"百戏"中发展,完全成为了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百戏)


明代,可以说是武术的完备时代,传统武术又一次蓬勃兴盛。金庸武侠小说里赫赫有名的《易筋经》,也是在明代中晚期写成的。若练成了易筋经:
"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领;努其拳,可碎虎脑。"
名震华夏的少林功夫,也是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少林的武僧们,不仅担负着保护寺庙的责任,危机时刻也可赴国家之急难。明代《僧兵首捷记》中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侵略杭州,武僧四十人大败倭寇。明代,武僧在与倭寇的对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林武僧)


清代武术,则在明代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武术论著相继问世。武术借鉴气功的内容,成为了一门内外兼修之术。说"气功"不如说是用中国传统哲学解释武学,武术也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更多关于传统武术的记载流传,《清史稿》中就有武术高手甘凤池"拳能破坚"的记载。
而到了清末民初,更多的武林高手存在在了民间传说里。这些高手大多如少林扫地僧一般,平日里名不见经传,关键时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做的都是惩恶扬善的功夫。一旦身份暴露,就远遁他乡,深藏功与名。这时武林高手中有名的当属少林寺释德根大师,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大师。笔者儿时就曾听过杨露禅"杨无敌"的故事,他早年装作哑巴、呆子"偷艺"的轶事,成了长辈勉励晚辈学艺不易,要吃苦耐劳的例子。

(杨露禅)


而在西方入侵中国,国家飘摇零落的特殊年代,传统武术的功用,就不再局限于强身健体,惩恶扬善,它更成了国人的一剂强心剂,在国人受尽屈辱的时刻,发出"爱国强国"的呐喊。电影电视剧里反复歌颂的爱国高手叶问、霍元甲,他们的事迹总会让人热泪盈眶,就因为在特殊年代里承载了国人的希望,助长了国人的志气。
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漫长岁月里不仅是军事技巧,表演方式,更渐渐成为了国人的精神寄托。传统武术高手曾经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为什么现在却如此"不堪一击"呢?笔者试图探究一下其中原因。

(《霍元甲》剧照)


三、"传统武术"屡次惨败,原因何在?
很多人对传统武术对战格斗术失败的原因作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但大多归结于"不是一个量级"或者"骗子横行"上,浮于表面。但究其根本,实质在于滋长传统武术的文化与格斗术迥然不同。传统武术,自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了"争"而存在,反而讲求的是"德"。而外国格斗术,则是在资本主义金钱利益的驱使之下,展示征服之"力"的。

(传统武术)


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里,就曾说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春秋战国的《左传》里则提到了:
"止戈为武"
这种爱好和平,不争强好胜的民族文化性格,深深烙刻在传统武术的基因里。真正的武功,所用在于止息兵戈,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它自降生之始,就非擂台上打打杀杀,博取个人荣誉的工具。

(武术与八卦)


很多传统武术的老师傅,在新徒弟入门之前,会先教导他"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不教武功,安排挑水扫地,煞几年锐气。熬不过这一关的,自然不是练武的料,熬过了,再教导他"和为贵,义当先","能容人,不受辱",之后才真正传授武艺。
而这些所体现的,就是滋长于礼仪之邦中国的独特"武德"。被这种"武德"观念引导的练武之人,如浪迹于山水的隐士一般,不会轻易被名利诱惑,只有"辱"字当头,才会出山打擂。
所以对于传统武术而言,争名夺利在于其次,内外兼修,身心同练,以达天人合一之境,才是它根本的追求。

(练武即练心)


而格斗术,其目的就在于擂台争胜。金钱荣誉等高额的奖励,规则完备的竞争模式,无一不是为了赢而存在。连现代总结的格斗精神,都是以"进攻"为首,这与"不争"为主的中华传统武术大相径庭。
为了赢,现代格斗术研究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掌握格斗术的高手们,无一不经受着长期严苛的训练,十余公里的跑步,几千次的俯卧撑都是家常便饭,每日训练时间不低于五个小时。为了能练出在擂台上"吃拳头"的功夫,他们都要接受抗击打训练,特别是脖子上的肌肉。这样的锻炼让他们能承受住迎面而来的铁拳,不会晕倒。所以很多专业格斗者,他们的脖子比脑袋都要粗。

(泰森早年图,脖子比脑袋粗)


而支持踢技的格斗项目,比如泰拳、散打,练习时都会持续不断地用小腿踢沙袋,让自己的骨头出现裂缝,再重新愈合。久而久之,练习者的骨密度会比普通人高30%,普通人一脚踢到他们小腿骨,他们都不觉得疼,反而容易扭了踢人的脚。

(拳击训练图)


再反观中国。曾经的传统武术还有脚缠沙袋或者肩扛扁担日行十余里的力量训练,传统武术也有抗击打训练,称为"头部功",开始是戴好护具,自己打自己的头,再进一步,便用头撞击沙袋。这些与外国格斗术的训练方法十分相似。现在的传统武术,只宣扬"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过于注重技法,把"一力降十会"的古谚抛在脑后。不管是什么武种,缺失了力量,就都将成为一句空谈。
就是这样不同的文化根源,造就了传统武术与外国格斗术不同的发展。传统武术走到今天,重文化武德,而非擂台争胜,故而也渐渐淡化了力量训练,将技巧与套路提高到了更高地位。

(传统武术表演)


四、敢问路在何方?传统武术的未来何去何从
目前,传统武术所在的位置非常尴尬。它曾被神话,如今却跌落神坛;它曾为骄傲,如今却后继无人。那么传统武术作为国粹,未来又该如何发扬光大?笔者有这样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外国人学习武术)


第1, 挖掘更多文化内涵。
笔者上文已经总结过,传统武术扎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之中。那么不如挖掘其中蕴藏的更多传统哲学思想。例如"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内涵;"天人合一","阴阳混成,刚柔悉化"的道家文化内涵;"慈悲为怀","弃恶扬善"的佛教文化内涵,并系统整理,先传之于国人,再弘扬于世界。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失去了文化的传统武术,就失去了灵魂。刻板的套路演习只能浮于皮毛。现在出现的"假大师"们,无一不是武术文化也没搞明白,力量训练也没有,凭着两手套路动作,就扛着"传统武术"的招牌招摇撞骗,真是污了名声。

(武当)


第2, 表演与竞技分离,制定更符合武术特质的竞技规则。
传统武术的历史里,就有"实用"和"表演"两种用途。不如就将这两条路安排的更明白些,实用的归实用,竞技为首;表演的归表演,含括养生。若要以竞技为首,那必须制定特有规则,以符合传统武术的拳脚套路。
懂点武术的人都明白,不同的武种在一起打架,用谁的规则,谁就赢了。用腿的泰拳和只用拳的拳击打架,练拳击的腿绝对挨不过两下。传统武术,本源在战争时击垮敌人,所以很少迎头便打的套路,多攻击胸腹,很多练习者没有保护头部的意识,自然打不过外国以攻击头部为主的格斗术。用别人的规则打架,怎么打都吃亏,关键就在于制定符合自己的竞技规则,不受制于人。

(少林)


第3, 打破功夫神话,正视传统武术。
对于近年传统武术的表现,人们心里是有落差的。传统武术曾经被神话的过于厉害,甚至让人有种天上地下舍我其谁的的错觉了。这自然是从李小龙的电影开始,一脚踢翻"东亚病夫"的招牌,沸腾了国人的血液;接下来就是金庸古龙的时代来临,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大行其道,降龙十八掌之功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人们都忘了,小说电影,是有艺术塑造的。它们还原的,并非真实的传统武术,只有传统精神写实。

(太极)


所以当务之急,应是还传统武术一个真实模样。传统武术并没有开山裂石之功用,四两拨千斤,除了技巧,也要靠大量的实战和力量训练。一些武林中人也在为传统武术"袪魅"作出努力,就比如武当派的陈师行道长,陈道长是有真功夫的,最为人知当属轻功,十六米高处腾跃而下,毫发无伤。但他也没有神话自己,老老实实放出了失败的视频,下雨泥滑的时候,也害怕,不敢跳。他的很多视频都把失败的过程剪辑了进去,告诉人们,传统武术不是不败神话,也需要踏踏实实的努力,终至胜利。马保国闫芳之徒在其面前,岂不羞愧?

(道长陈师行)


世事喧嚣,人心浇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看客们只顾以输赢成败论武,却忘了还有武德存在。再加上若干沽名钓誉之徒,打着传统武术的名号招摇撞骗,让传统武术沦为笑柄。武德之不传也久矣!只愿有一日传统武术重整江山,再次辉煌。






欢迎光临 (http://wugongmiji.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