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少林功夫武学浅解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0-12-3 15:28
标题: 少林功夫武学浅解
传统武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武术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它没有由于火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技术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并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少林功夫在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定位为文化的范畴走进世人的视野,所以我们在探讨少林拳时,应特别注意从其内核武术文化视角来解读。


  一、少林拳溯源及其历史嬗变概述
  少林拳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少林拳是少林拳术和器械的总称。少林寺位于我国河南省登封市境内,是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建造。由于寺建立在嵩山支脉少室山阴的密林丛中,故名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僧徒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世代相传,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后来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中国拳术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以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少林武术从隋唐彰显于世。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拳术、发奋武事的记载,最初见于《旧唐书?稠禅师传》。据唐裴《嵩岳少林寺碑》所记,唐初,少林寺僧曾帮助唐太宗征王世充,寺僧有功者13人,唐太宗并赐庄田40顷,扩充庙宇,建立僧兵,僧众达5000多人,少林寺从此进入兴盛时期,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养僧兵后,练武就直接与作战相关连,为少林拳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实战能力,僧兵不仅练拳术、器械、而且也练马战、步战、轻功、气功等。寺僧还经常邀请各地武术名家指教,各方武术名人也慕名而至取经送宝,这样,少林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它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宋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之长,著拳谱于寺,留传后世。据说在金元时期,觉远和尚西出师,李叟和白玉峰人入寺授拳及气功。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访少林寺传授临棍术以互相促进。经过历代研练和总结,少林拳逐步发展成为有拳法、器械等多种内容,体系完整、套路精湛的武术流派。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又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不但拨专款修复少林寺,而且对少林武术的发展也十分重视。特别是1982年,香港中原影业公司功夫片《少林寺》的公映,使少林武术兴旺空前。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是中华武术中一大派系,其内容丰富多彩。目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罗汉拳、朝阳拳、梅花拳、通背拳、长拳、关东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象形拳、心意拳、柔拳、少林太极拳,以及各种器械、对练等。另外,还有与养生功、医学、气功等有关的内容,都是十分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少林拳技法的主要特点分析
  少林拳朴实无华、立足实战,其运动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技击性。
  1.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
  少林拳套路繁多,结构紧凑,短小精悍,演练时起落进退多在一条线上运动。众多少林拳家认为,从实战角度出发,真正交手相搏无非几步之距,直线运动最为有效,方寸之间便有胜败之分。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这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受场地大小限制、随时随地均可施展解数和发挥威力的特征。
  2.动作迅猛,快速有力
  少林拳要求刚健有力、迅速激烈,即所谓“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使势千着,以快为先”。在套路演练过程中,要求几个或十几个动作连贯快速,一气呵成。少林拳虽以刚为主,但同时也要求刚柔相济,“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要求动如风,站如钉;重如山,轻如毛;守之如处女,犯之若猛虎;静则以逸待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如此等等。
  3.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富有弹性
  就手法而言,少林拳要求两臂保持一定曲度,冲拳推掌须蹬腿转腰、抖肩发力,“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反对僵直拙力;在完成动作的一瞬间,以手臂的自然反弹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态势,为便利继续攻防创造条件。滚出滚入,更是攻防技术的科学反映,旋动可增强攻击力,滚动也有利于防中对来击者力量的化解。
  4.眼法以目注目
  少林拳对眼的要求是必须头随势转,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审敌势”。演练少林拳,眼要明亮有神,眼明方能手快。“虎视耽耽,气息沉沉,目光炯炯,含有神威”,显示出咄咄逼人之势。对阵交手时,不是注意对方手和身躯,而是观察对方眼神,以目注目,算计对方。
  5.进低退高,起横落顺
  少林拳要求进攻时力求重心稳固,身正发力,以加强进攻力度。防守动作则要求动作灵活,灵敏快速。凡退凡落多要求侧顺对敌,以缩小受击面,便于防守与进攻。
  6.注重内外三合的协调配合,以气催力。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少林拳整体动作的特点,每个招式都必须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周身各部位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所谓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所谓内三合。内外三合实际上是讲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中意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7.以声助威
  少林拳在演练过程中还有一个发声的特点,这就是以声助威。通常演练者除了在套路结尾时随最后的动作发声“威”外,演练过程中也常有“呀”、“呜”、“哈”等不同发声。这些发声源自腹腔,短促有力,吼声如雷,富有震撼感。


  三、少林拳的文化学解读
  1.少林拳的武医相依、武以文饰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1)武为禅体,医为武翼,武医相依是少林武术的一大特点
  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林寺自唐朝以来僧众逐日壮大,为了及时治疗练武时的损伤和疾病,便产生了僧医。这些僧医在外科、伤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同时,寺僧要练少林擒拿搏击术、卸骨法等,也需要学习和了解一定的中医骨科知识。在少林历代武僧中,不乏既能文又能武而又精通医术的高僧,如佛武医文皆同德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据《少林七十二艺》记载,内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艺的积累,必须经过对中医学、中药等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换句话说,中医学、中药是少林医术的基础。武医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禅武医”三位一体则是少林拳的一大特色。而中医药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少林拳武医相依,蕴涵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2)武以文饰是少林拳的又一特色
  少林拳历代就有文武并重的传统,少林高僧中不少是文武兼备、文武兼修、文武双全的骏才,这样势必使少林拳谱的记述中文化韵味十足。少林拳中许多套路动作名称都来自中国文化经典,如少林猛虎拳的“黄忠放箭”,少林天罡劈术扇的“孔明挥扇”、“赵石闯关”、“张飞骑马”等动作名称,都源于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少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故事,行拳走势中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武以文饰是少林拳的一大文化特色。
  少林拳的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少林拳的技术要求,充分体现了少林拳不仅要斗勇,更要斗智的特点。
  2.少林拳的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
  (1)拳打一条线体现了兵家“兵贵神速”的思想
  在少林拳的基本套路练习中,步法的进退、身法的起横落顺,其运动路线总的趋势基本上都是沿着直线进行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拳打一条线的运动特点,充分显示出了少林拳的快速,简洁、实用。直线作为最短距离,可以在最短时间、最佳时机攻击对手,这正是中国兵家“兵贵神速”的具体体现。实际上,在整体外形的“拳打一条线”中,已经包含了很多弧线、转折、迂回、翻转等技法,需要根据对手的情况不断变换招法,因地制宜,活学活用。
  (2)拳打卧牛之地对少林拳原生态的保护和继承
  “拳打卧牛之地”,是说少林拳的练习和运用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地发挥其拳脚的威力。在广阔的场地上,可以练习运用少林拳;在很小的范围内,少林拳的进退转折、翻转腾跃、攻击防守,也照样可以施展出来。在小范围内练习少林拳,要求步子小、身法灵、动作活、速度快。由于少林拳主要是在深山中与寺院里练习的,在客观上受到了场地的限制,但却可以培养练习者身灵步活、声东击西的能力,培养练习者的突围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短距离内施展拳脚,运用技术克敌制胜。
  (3)以目注目,内外三合蕴含“天人合一”哲学理念
  少林拳对眼的要求是头随势转,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审敌势。“以目注目”是为了“以审敌势”。它要求头随势转,手到眼到,眼明手快。眼光到处,威如猛狮,锐如鹰猿,目光炯炯,含有神威,咄咄逼人。在交手时不去看对方的躯干和手中的器械,而是观察对方的眼神,以目注目,可控制对方。
  内三合强调心、意、气的高度配合,强调内在精神的充实,更强调了心作为“一身之王、五官四肢百骸之帅”的重要作用。外三合强调手、足、肘、膝、肩、胯等外在部位的紧密配合。少林拳动作整身紧凑,不大开大合,对身体各部位自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外三合之“合”,即“整”,要求练习者出力击打时必须身合劲整,整体动作一气呵成,就像弹簧一样,挤压得越紧,释放时力量越大、越强。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物我合一”的“天人合一”理念。
  (4)非曲非直,滚入滚出体现着太极圆弧滑顺的思维
  少林拳手法要求在出拳或出掌击打对方时,手臂直而不直、曲而不曲,这种方法在实战运用中既可以使速度更加快捷,同时也节省了来回运动的时间。“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少林拳反对僵直拙力,在完成动作的一瞬间,以手臂的自然反弹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态势,为继续攻防创造有利条件。“滚入滚出”是攻防技术的科学反应,在出拳时手臂要像螺旋一样袭击对方,滚入时旋动可增加攻击力,滚出时也有利于化解对方的来势力量。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
  (5)劲猛力实,刚柔相济暗合“阴阳”哲理
  少林拳法的又一特点是“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少林拳要求刚健有力,迅速激烈,“使势千招,以快为先”。在动作演练过程中,要求组合动作或者是进攻动作必须连贯迅速,快打快收,一气呵成。然而,少林拳虽以刚为主,但同时也要求刚柔相济。“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静则以逸待劳,动则使其无喘息之机。在双方对搏之际,未搭手前“毫不用力,犹如风吹杨柳,柔软无力”,一搭上手,即如“天神下界一般,浑身如铁,而不可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手击打,制服对手。这些练功技巧中同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6)运气贵缓,用气贵急是对“气一元论”的实践。
  “法是拳,气是力,练气行功,送去必用呼,接来必用吸,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气在先行,力在后随”,“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 少林拳谱的这些表达,都充分表明少林拳对气的高度重视。少林拳的练气是以运使为效,以长吞短吐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静虚为极致。少林拳对于气的调节和运用有其独到的见解,运气练习时多采用站桩、坐禅等,主要是以意念为主使引领气血的运行,要求气血运行以缓慢为主,通达全身各处,达到气血流畅,运行自如;用力时,要求以意生力,协调快速调动气血,心意懂而招式出,意到气随,速于声响,以气催力。这就是“拳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尽在一呼吸”。这些练功技巧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通天下一气耳”和中医“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的思想。


  四、少林拳技法的学练分析
  1.熟悉技术风格,重视基本功、基本动作的练习
  熟悉技术风格特点,练好基本功、基本动作是学好少林拳的基础。学习少林拳必须从基本功、基本动作学起。少林拳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其动作规格也与其他拳种大不相同。就手法而言,少林拳要求冲拳出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入滚出螺旋劲;而长拳则要求动作舒展大方,有“一寸长一寸强”的要求。少林拳的弓步,前弓之腿大腿高于水平;而长拳则要求前弓之腿大腿接近水平或呈水平。如此等等。
  强调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有利于少林拳动作规格的动力定型和技术风格的逐步形成,否则就会出现练少林拳而不像少林拳的毛病。
  2.重视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
  少林拳是我国传统拳的一大流派,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参与多朝代的军事战争,故代代所传技艺,都注重攻防实战,攻防成了少林武术动作规格的主要依据之一。如少林拳的虚步就要求紧腿护档;架拳动作就要求上架之拳臂呈弧形,位于头前上方15厘米处;推掌出拳讲究身正发力;防守动作多以束身紧凑、防中带攻等等。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有利于提高对少林拳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动作要领的深入理解。
  3.发力与发声有矩可循
  少林拳的发力是全身整体用力,演练时强调“上关天户(闭嘴叩齿)”,“下闭地门(提缩肛门)”,气力结合,突出“抖劲”。如冲拳时,脚须猛蹬、腰须快转、肩须抖,周身之劲瞬间达于手。套路演练中伴随着发力的同时,也带有吐气之声和“咦”、“呀”、“晦”等的发声。“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呼气与吸气在少林拳的演练中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讲,凡出击进攻的动作多用呼,凡防守的动作多用吸。演练中的发声,最后结束动作发“呜――威”声,发“呜”声时如吹笛,拖长音,意在呼出多余之气;“威”声短促有力,以精神不散地结束全套动作。一个套路中,发声一般2~3声。


  五、少林拳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传承价值
  实践证明,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神经系统与器官的枢纽,人类就是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使体内各个器官的活动按照要求统一起来。少林武术要求注意力集中,呼吸与运动紧密配合,协调锻炼,正好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活动处在高度兴奋集中状态,从而对慢性病毒的皮层兴奋加强抑制,使某些局部的病灶减轻或消失,同时通过锻炼又进一步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从少林武术的动作组成来分析,它即包括了全身肌肉关节的快速运动,又包括了意识呼吸和动作呼吸相配合的运动,由于练拳时全身肌肉关节和骨骼往返旋转运动,使动脉血管得到不断舒张,这无疑加强了血管舒张神经对血管壁的调节作用,因此长期练习少林武术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和动脉硬化可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少林武术动作中的冲拳、劈拳、踢拳、纵蹦、跳跃等练习,又可增加肌肉的质量和骨骼关节的活动能力。运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而肌肉的收缩与牵引又引起骨骼关节的屈和伸、旋内旋外、收缩与放松,对强健关节以及柔韧性和肌肉弹性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欢迎光临 (http://wugongmiji.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