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世界上最文不对题的一本武功秘籍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0-10-23 19:59
标题: 世界上最文不对题的一本武功秘籍
由于单位工作一直很忙,然后自己又偷懒,好久没有写文章了,最近开始重新捡起来,继续我们的功夫奇谈。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本武功秘籍,与众不同的是,这本武功秘籍,是历史上最文不对题的一本武功秘笈。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它的内容和他的书名,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不过大家不要小看这本武功秘籍,它的来头可不小,是由明朝最有名的抗倭大将俞大猷所著,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剑经》。
《剑经》
大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第一印象会是什么?一定会以为这是一本有关剑术的书,但是你一旦翻开书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完全错了,它根本就和剑术没有任何关系, 而是一本有关于棍术的书。
神不神奇?意不意外,一本叫《剑经》的书竟然不谈剑术,而是谈怎么练习棍术,这就像读红楼梦时,忽然读到李逵、宋江,是不是让你感到非常意外。
我也是。不过一番研究之后,才发现,人家叫《剑经》是有道理的。
棍,在中国古时候的不同朝代,称呼是不一样的。棍最早称作“殳(shu)”,列为五兵之一。《中国武术史》中介绍说:“殳”是一种用积竹做成的有棱无刃的兵器。《古今图书集成·椎棒部》载:“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桎于车上使殊离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棍又叫”白梃“,这个白,不是白色的白,而是指“无锋刃”。《吕氏春秋--简选》:”鉏耰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銚利剑“。 “白梃”即为木棍。
到了晋代,棍又叫做“翘关”,是一种专以练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大铁棍。
唐代,棍称作”棓“,大家注意,这个字念“bàng”,不练“pei”,《新唐书--李嗣业传》中说”… 为先锋,以巨棓笞斗,贼值,类崩溃。“ 巨棓,既大棍也。
古人就是顽皮,好好的棒不写作”棒“,非叫做”棓“,难怪大家古文考试老不及格了。
到了宋代,称棍为棒,这个棒终于成为大家熟悉的”棒“了,宋太祖赵匡胤“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从而建立了大宋王朝。宋太祖是武功高手,看来还是我等练武之人性子比较直率,不弯弯绕,棒就叫棒。
到了明代,古人又开始顽皮了,这回顽皮的有点过了,非要把”棍“称作为“长剑”,如《正气堂集》中说“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这里的”神“,指的是”紧那罗王“,长剑技既“紧那罗王棍法”。
因此,俞大猷把”棍法“叫做《剑经》,也就不以为奇了。
祖宗们,你们怎么这么神奇!
好了,当你松了一口气,认定这是一本教棍术套路的书,然后志得意满的泡杯咖啡,准备学习棍术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你又错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剑经》中的一些文字: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 ,天下无敌。”
“后人发,先人至”
“彼抽退,勿急追;彼急进,勿遽离”
“致人而不致于人”
“旧力略过,新力未发”
“总是以静待动,以逸待劳”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
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感到非常惊奇?在一本讲棍术的书中,不好好讲棍术,竟然大谈特谈拳理,是不是有碰到了《九阳真经》的感觉?
《九阳真经》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门绝顶神功,是写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所以在少林寺很多年,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本佛教典籍的时候,但实际上它是一本武功秘籍。
而这本名字叫《剑经》的讲棍术的书里,竟然“夹带”了大量的内家拳的拳理,堪称现实生活中的《九阳真经》。
尽管如此,后世对该书的评价极其高,我们先来看几段后世对《剑经》的评价:
《剑经》是俞大猷的经典名著,此书熔铸当时众多武术家之技击特色,汲取了杨家枪之长,又以棍法补枪法之短,使棍法尽可能达到尽善尽美。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
俞大猷是世界上第一位系统地利用东方哲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格斗术的创始者,其中包括刚柔、阴阳、虚实、动静、奇正等哲理。《剑经》的理论对于格斗文化贡献之大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当日俞大献独创的《剑经》理论,或许今日的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就没有那么丰富多彩吧!
《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剑经》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搏击价值,还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剑经》的武学思想及其一系列搏击格斗的战略战术法则是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于现代的搏击格斗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剑经》的作者是俞大猷(1503年-1579年),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 俞大猷
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晋江(福建泉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考中武进士,授职守卫金门、同安一带,历任百户、参将、总兵、都督、同知等职。转战江苏、福建、广东和山西大同等地,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不仅多次得到皇帝嘉奖,还被时人称为“俞家军”。
俞大猷曾参与和部分领导了明代沿海抗倭战争,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在47年的戎马生涯中,俞大猷虽血战倭寇13年,有显赫军功,但一生宦途坎坷,曾四次做参将,六次做总兵,官至都督,还曾被蒙冤入狱。晚年三次上疏请求告老归乡,万历七年(1579年),病死于任上,赠左都督,谥武襄
欢迎光临 (http://wugongmiji.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