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少林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少林寺武术名扬天下。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突出、风格独特,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技术体系完整精湛,社会用途广泛,而享誉中外。少林武术是在广泛吸纳中华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创建后,少林武术便随之产生,并成为寺僧经常参与的一种业余健体活动。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4cb000bb44e72508d0d?from=pc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许多身怀武技者入寺为僧,跋陀的弟子慧光、僧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据南北朝梁初慧皎编著的《高僧传》载:跋陀在洛阳时,看见年仅12岁的慧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踢500下,跋陀及围观者皆“异而观之”。在此危险的地方反踢毽子,可见慧光有高超的技艺,这其中当含有武术的成分。跋陀看到慧光人小艺高,觉得是个奇才,于是把他剃度为弟子,并带回少林寺。跋陀在少林寺传法时所收的另一个弟子僧稠更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僧人。相传,僧稠在王屋山见两虎争斗,竟用锡杖将二虎赶跑。僧稠、慧光等一批懂武术者聚集于少林寺,说明寺院创立之后,中华传统武术已落迹少林寺。这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少林寺创立之后,寺僧开始习武,除了展示本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适应自然环境。地处嵩山深处的少林寺,山势险峻,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寺僧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因而习武健身成为寺僧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时,少林地区,林木茂密,猛兽出没无常,这对少林僧众也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抵御猛兽的攻击,寺僧不得不通过习武来增强抗御猛兽的能力。当然,在跋陀之后,随着禅宗僧徒在少林寺的打座参禅,时间长了身体困倦,起来活动筋骨或习武以强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寺僧习武活动的开展。僧众的习武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深入。到隋末唐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少林寺僧以武著称于世。隋末唐初,原隋大将军王世充拥兵洛阳称帝,派其侄王仁则率重兵驻守少林寺地域柏谷庄,并侵占了少林寺大量田地。驻守在那里的少林武僧志操、昙宗、惠玚等13武僧因不满王仁则霸占其田地,于是率众一举生擒王仁则而献之于唐军,为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对少林寺13名武僧大加封赏,不仅使少林寺获得了很大的荣耀,同时也使少林武僧的武功名扬天下。正如明傅梅诗云:“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武僧助唐受嘉奖的行动是对慈悲为怀的僧人以武来捍卫国家利益的充分肯定,这为寺僧习武之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随着大乘禅法“禁人为恶”主张的盛行,又为寺僧习武提供了理论依据。据《宋史·范致虚传》载,徽宗时,河南尹范致虚以僧赵宗印充任宣抚司参议官,并节度军马,宗印把武僧组成一支军队去抗击金兵,僧兵名“尊胜队”。而范致虚在徽宗时任河南尹,少林寺就在范的领地之内。范素与少林寺关系密切,曾立《面壁之塔》碑于少林寺,故范所组织的僧兵队伍当是以少林武僧为骨干。实际上,宗印统领的僧兵乃是唐代少林僧兵的延续。元朝建立后,少林寺得到了元廷的大力推崇,使之成为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佛教寺院,少林寺由此也极力维护元朝的统治,并成为其忠实的卫士。元朝曾下令民间禁止铸造兵器,不准民间习武。但少林寺作为元朝统治者的忠实卫士,并不禁止少林寺习武用以自卫。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朝护卫者少林寺与反元者的冲突已不可避免。在少林寺与农民起义军的对抗中,少林寺曾组织僧兵反击红巾军,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农民军打败,少林寺也被攻陷。关于元末少林武僧与农民军进行的战争,后来演化成了“紧那罗王御红巾”的神话。传说,红巾军进攻少林寺时,烧火僧紧那罗王手持烧火棍,站于太室、少室两山之间,吓退了红巾军。然而事实与传说恰相反,不是少林棍僧紧那罗王打败了红巾军,而是红巾军击败了少林武僧,并攻占了少林寺。后来少林寺还把紧那罗王奉为棍术大师,武僧则把唐代的大将军僧昙宗称为头辈武僧师爷,把紧那罗王称为二辈师爷。少林寺僧在经历了北魏至元代长期的习武之后,到了明代,经过武僧不断演练、综合、传承、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从武术门派角度来说,明代是少林武术流派的形成时期,也是少林武术的定名之时,即明代少林武僧所演练的武功才被正式定为“少林”之名。明朝建立后,寺僧习武活动开始向纵深发展。明代少林武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武术体系。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凤在其《嵩游记》中写道:“归观六十僧,以掌搏者、剑者、鞭者、戟者……”从此记述看,明代少林武术不仅有拳有棍,而且有剑、鞭、戟,等等。明代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技法的提高,尤其是棍术的提高,与武僧参战和相互交流关系密切。正德时少林武僧周友曾率僧兵镇守山陕边关并征讨云南。嘉靖时少林武僧也曾大规模参与抗倭战争。由于战争的洗礼,使少林武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林武术自明代扬名之后,即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明末,明王朝将领还多次聘少林武僧为之训练军队,传授少林武功。明朝少林僧兵在东南沿海的参战,使少林武术开始在南方流传。明代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期间不仅少林寺繁荣,寺僧练武、演武、传武也很兴盛,甚至僧兵的参战也多受朝廷的调遣。清朝,由于朝廷禁教少林武术而遭到压制和禁止,武僧练武由公开变为隐蔽,演武活动销声匿迹,直到清末。但在社会上,少林武术声誉更加卓著,流传更加广泛。少林武术在社会上流传的加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民间秘密结社性质的反清教会、帮会,利用少林武术、宣传少林武术。在康熙后期,少林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已相当广泛,不仅天地会说武艺出在少林寺,民间习武者也沿习教会、帮会的说法,说自己的武艺出自知名的少林寺。清康熙时长洲人褚人矱《坚瓠集》:“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后来所说的“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早期表述。民国时期虽然少林寺已没落,但少林寺僧仍保持习武的传统。民国初年,少林寺最具影响力的两位武术大师是恒林和妙兴。恒林精通少林各种功法,曾任少林寺武僧教头和住持,武术弟子众多。民国初年,匪患严重,精于武功的恒林出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曾率少林僧兵与土匪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皆获胜。民国时,少林武术弟子中走出许世友、钱钧两位将军,他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屡立战功。1955年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钱钧被授予中将军衔。1928年,国民军北伐,建国豫军樊钟秀以少林寺为司令部,袭其后方,旋被国民军石友三部击败。后石友三攻入少林寺,一把大火将重要殿堂焚毁,寺内所存少林武术资料被焚殆尽,寺内武僧四处逃散,少林寺走入历史低谷。被焚后,鉴于少林武术奄奄一息的状况,当家武僧贞绪与素典、德禅等重振少林武术,并召回著名还俗武僧寂勤,俗子吴三林大师,训练少林武僧,培养了德根、行章等40余名武僧。同时还在少林寺创办的少林中学中开设少林武术课,广为传播。贞绪、德根等武僧的演武、传武活动维系了民国时期少林寺武术的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武术被列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少林武术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用于格斗、搏击为主转变为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页:
[1]